iPad Pro 演进史:从初代A9X到M4芯片的十年飞跃
自2015年首次亮相以来,iPad Pro 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创新之路,从一款"大屏平板"逐步演变为能够挑战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力工具。凭借持续领先的硬件性能和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,iPad Pro 不仅重新定义了平板电脑的边界,也见证了苹果从移动芯片到自研M系列芯片的全面转型。
今天,让我们一起回顾 iPad Pro 的六代发展历程,看看它是如何从一颗A9X芯片起步,最终迈入M4时代,成为移动计算的标杆。
第一代:2015–2016年,开启Pro时代
2015年,苹果推出了首款 iPad Pro 12.9 英寸,搭载 A9X 芯片。这颗芯片的性能在当时堪称"降维打击"——苹果宣称其CPU性能超越当时大多数笔记本电脑。A9X不仅为大型应用、3D游戏和视频编辑提供了强大支持,也确立了iPad Pro"专业级设备"的定位。
2016年,苹果又推出了 9.7 英寸 iPad Pro,同样搭载A9X,体积更小,便携性更强,让更多用户首次体验到Pro级性能。
尽管设计仍保留Home键和实体边框,但它引入了Apple Pencil和Smart Keyboard支持,为后续的生产力生态打下基础。
第二代:2017年,流畅体验的革命
2017年发布的 10.5 英寸和 12.9 英寸 iPad Pro 搭载 A10X Fusion 芯片,性能再上台阶。而最引人注目的升级是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技术——屏幕刷新率高达120Hz,让滚动、绘画和触控操作如丝般顺滑。
这一代还优化了色彩管理和扬声器系统,四扬声器设计带来沉浸式音频体验。虽然外观设计未变,但120Hz刷新率的加入,让iPad Pro真正成为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的首选工具。
第三代:2018年,全面屏时代的到来
2018年,苹果对 iPad Pro 进行了全面重构:11 英寸和 12.9 英寸 机型采用 全面屏设计,取消Home键,改用 Face ID 面部识别。机身更轻薄,边框大幅收窄,屏占比显著提升。
核心升级是 A12X Bionic 芯片,采用7nm工艺,性能甚至超过当时部分笔记本电脑的Intel i7处理器。A12X支持外接显示器输出4K视频,配合Apple Pencil(第二代)磁吸充电和Smart Keyboard Folio,生产力属性进一步强化。
此外,这一代首次加入 USB-C 接口,为连接相机、显示器和高速外设提供了可能,标志着iPad向专业工作流的全面迈进。
第四代:2020年,为专业创作而生
2020年推出的第四代 iPad Pro(11 和 12.9 英寸)继续搭载 A12Z Bionic 芯片,虽与A12X同源,但启用全部GPU核心,图形性能更强,专为4K视频剪辑、3D建模和AR应用优化。
新增 LiDAR 激光雷达扫描仪,极大提升了AR场景的深度感知能力,为建筑、设计和教育领域带来全新交互方式。同时支持 5G 网络(蜂窝版),让移动办公更高效。
设计上延续前代,但内部散热系统优化,确保高性能长时间稳定输出。这一代iPad Pro已能胜任Final Cut Pro、Procreate、Shapr3D等专业软件,真正成为"移动工作站"。
第五代:2021年,M1芯片的震撼登场
2021年,iPad Pro 迎来历史性升级:搭载与Mac同款的 M1 芯片。这颗基于5nm工艺的芯片拥有8核CPU、8核GPU和16核神经网络引擎,性能相较初代A9X提升超过 70倍,图形性能提升超 1200倍。
M1不仅带来极致性能,还大幅提升了能效比,让iPad Pro在保持无风扇设计的同时,实现全天候续航。支持 Thunderbolt 接口,数据传输速度高达40Gbps,并可外接最高6K分辨率显示器。
这一代标志着iPad Pro正式进入"类电脑"时代,开始模糊平板与笔记本的界限。
第六代:2022–2024年,M2与M4引领AI新时代
2022年,苹果推出 M2 芯片版 iPad Pro,延续M1的架构优势,性能小幅提升,能效更优,支持更多外设和更复杂的多任务处理。
而真正的飞跃发生在 2024年:苹果发布搭载 M4 芯片 的 iPad Pro,采用第二代3nm工艺,CPU性能提升50%,GPU引入动态缓存技术,支持硬件加速光线追踪。最引人注目的是其 神经网络引擎,算力高达每秒38万亿次,为AI和机器学习任务提供强大支持。
新款iPad Pro还采用全新氧化铝材质,更轻更坚固,搭配超薄OLED屏幕(12.9英寸),视觉体验再升级。
从2015年A9X起步,到2024年M4芯片引领AI计算,iPad Pro 的每一步进化都代表着移动计算的巅峰。它不再只是一块"大屏iPad",而是集创作、设计、编程、视频制作于一体的全能设备。
未来,随着iPadOS对多任务、外设和专业应用的持续优化,iPad Pro 或将进一步挑战传统笔记本的市场地位。而它的故事,仍在继续书写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