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大赋的里程碑式作品《两都赋》
班固的大赋代表作是《两都赋》,该赋分为《西都赋》和《东都赋》两篇
班固的《两都赋》是汉大赋的里程碑式作品,更是连接西汉大赋与东汉文学新风的关键节点,其文学史地位体现在多个核心维度:它标志着汉大赋从"铺陈夸饰"到"讽喻与实用"的转型,西汉司马相如、扬雄的大赋虽辞藻宏丽,但多以"劝百讽一"为特点,讽喻意味薄弱,而《两都赋》借"西都宾"夸饰长安奢华、"东都主人"推崇洛阳礼制的对话结构,将文学创作与东汉定都争议的现实政治需求深度绑定,以赋体直接回应社会议题,让大赋从单纯的艺术炫技,转变为服务于政权合法性论证、宣扬儒家礼制的实用文体,赋予了汉赋更强的现实意义;同时,它确立了"京都赋"的经典范式,在此之前,汉赋多以游猎、宫殿、山川为题材,而《两都赋》首次以"对比两京"为核心框架,通过地理、形制、礼制、风气的全方位对照,系统展现京都的政治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,这种"以京都为核心、以议论明理为目的"的写法,直接影响了后世张衡的《二京赋》、左思的《三都赋》,成为后世京都赋创作的标准模板,奠定了"京都赋"这一重要赋体类别的基础;此外,它还是东汉文学"崇实尚礼"风格的开篇之作,西汉大赋重"铺采摛文",追求辞藻的繁富与想象的夸张,《两都赋》虽仍保留汉大赋的宏大体制与对仗技巧,但核心思想转向"崇礼尚俭",极力推崇东汉的礼制秩序与节俭政风,弱化了对物质奢华的过度渲染,这种"文以载道"的倾向,契合了东汉儒学复兴的文化潮流,为后世文学"重内容、轻浮夸"的创作理念提供了早期范例,也让汉赋从西汉的"气势磅礴"向东汉的"典雅醇厚"过渡,推动了汉代文学风格的演进。
以下是其部分原文 :
两都赋序
或曰:"赋者,古诗之流也。"昔成、康没而颂声寝,王泽竭而诗不作。大汉初定,日不暇给。至于武、宣之世,乃崇礼官,考文章。内设金马、石渠之署,外兴乐府、协律之事,以兴废继绝,润色鸿业。是以众庶悦豫,福应尤盛,白麟、赤雁、芝房、宝鼎之歌荐于郊庙。神雀、五凤、甘露、黄龙之瑞,以为年纪。故言语侍从之臣,若司马相如、虞丘寿王、东方朔、枚皋、王褒、刘向之属,朝夕论思,日月献纳。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、太常孔臧、大中大夫董仲舒、宗正刘德、太子太傅萧望之等,时时间作。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,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,雍容揄扬,著于后嗣,抑亦《雅》《颂》之亚也。故孝成之世,论而录之。盖奏御者千有余篇,而后大汉之文章,炳焉与三代同风。
西都赋
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:"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,尝有意乎都河洛矣。缀而弗康,实用西迁,作我上都。主人闻其故而睹其制乎?"主人曰:"未也。愿宾摅怀旧之蓄念,发思古之幽情,博我以皇道,弘我以汉京。"宾曰:"唯唯。"
汉之西都,在于雍州,实曰长安。左据函谷、二崤之阻,表以太华、终南之山。右界褒斜、陇首之险,带以洪河、泾、渭之川。众流之隈,汧涌其西。华实之毛,则九州之上腴焉。防御之阻,则天下之隩区焉。是故横被六合,三成帝畿,周以龙兴,秦以虎视。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,仰寤东井之精,俯协《河图》之灵。奉春建策,留侯演成。天人合应,以发皇明,乃眷西顾,实惟作京。
于是睎秦岭,睋北阜,挟酆灞,据龙首。图皇基于亿载,度宏规而大起。肇自高而终平,世增饰以崇丽。历十二之延祚,故穷奢而极侈。建金城其万雉,呀周池而成渊。披三条之广路,立十二之通门。内则街衢洞达,闾阎且千,九市开场,货别隧分。入不得顾,车不得旋,阗城溢郭,旁流百廛。红尘四合,烟云相连。
东都赋
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:"痛乎风俗之移人也。子实秦人,矜夸馆室,保界河山,信识昭、襄之制矣,乌睹大汉之云为乎?夫大汉之开元也,奋布衣以登皇位,由数期而创万世,盖六籍所不能谈,前圣靡得言焉。当此之时,功有横而当天,讨有逆而顺人。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,萧公权宜而拓其制。时岂泰而安之哉?计不得以已也。故建都河洛,绍圣代,继皇位,攘夷狄,服四荒,天地合德,宇内辑宁,动武扬威,消锋刃,静干戈,故其隩区有南北之殊,左右之异。及其大汉之初兴也,仰寤东井之精,俯协《河图》之灵,奉春建策,留侯演成,天人合应,以发皇明,乃眷西顾,实惟作京。
若乃顺时节而搜狩,简车徒以讲武,则必临之以《王制》,考之以《风》《雅》。历《虞》《夏》,览《商》《周》,嘉唐、虞之翼翼,叹夏、殷之不终。思太宗之节俭,遵孝文之恭己。驰道不阔,灵沼不池。草木涂地,山渊反壤。游于六艺之囿,驰骛乎仁义之塗。览儒林之群籍,考明堂之规矩。遵乎节俭,恶夫奢侈。耻纤靡而不服,贱奇丽而不珍。捐金于山,沈珠于渊。
解析
《两都赋》通过虚构"西都宾"和"东都主人"的对话来展开。《西都赋》中,西都宾极力夸赞西汉都城长安,描绘其地理险要,如"左据函谷、二崤之阻,表以太华、终南之山",物产富庶,宫殿奢华,像"建金城其万雉,周池而成渊"展现出长安城墙的坚固和护城河的深邃,"红尘四合,烟云相连"则描绘出长安街头的热闹繁华,充分展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物质文明。
而《东都赋》中,东都主人着重强调东汉都城洛阳的制度之美,以"建武之治、永平之事"为核心,突出洛阳在礼制、文化、政治上的正统性。他批判西汉的奢侈之风,提倡"法度"与"节俭",如"去后宫之丽饰,损乘舆之服御"。
班固创作《两都赋》的背景是东汉建都洛阳后,关中地区的旧贵族和士人怀念西汉旧都,主张迁回长安。班固以此赋驳斥他们的观点,维护东汉定都洛阳的合法性。该赋不仅是文学作品,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局势,让读者看到了西汉的繁华与奢侈,以及东汉提倡法度和节俭的新风貌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