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October 20, 2025

弱拉尼娜将至:今冬是冷是暖?对中国气候影响几何

弱拉尼娜将至:今冬是冷是暖?对中国气候影响几何
 
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最新会商结果显示,2025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中性偏冷状态,Nino3.4指数可能达到或接近拉尼娜事件标准,不排除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的可能。这一气候信号引发公众对"冷冬是否将至"的广泛关注,而拉尼娜现象对中国的影响也需结合多重因素综合研判。
 
 
历史数据曾显示,拉尼娜事件与我国冬季偏冷存在一定关联,1951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,拉尼娜出现时常伴随显著低温,2008年初的中等拉尼娜事件便引发了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。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,这一关联已不再绝对——1986年以来的10次拉尼娜事件中,有4次出现了暖冬,2017年弱拉尼娜期间全国冬季平均气温甚至比常年偏高1.2℃。
 
当前"冷冬与否"更取决于多重气候因子的相互作用。一方面,拉尼娜可能增强冬季风活动,使冷空气南下更频繁,北方阶段性偏冷概率上升;另一方面,今年北极海冰范围处于历史低位可能削弱极地涡旋稳定性,而东亚冬季风或呈偏弱态势,又会阻碍冷空气大规模南下,形成"冷暖拉扯"。此外,黄海、东海中部与北部海温预计偏高1-2℃,像巨大的"暖水袋"可能缓和沿海降温幅度,却可能让深入内陆的冷空气降温更剧烈。
 
综合多家机构预测,2025年冬季更可能呈现"整体偏暖、冷暖骤变"的格局:前冬(2025年12月)大部气温或略偏高,隆冬(2026年1-2月)冷空气活动加剧,江南、华南可能出现持续低温阴雨,后冬则面临"倒春寒"风险。单纯的"极寒冷冬"预言缺乏充分依据,但极端低温的突发性风险不容忽视。
 
 
若弱拉尼娜事件形成,其对中国的影响将呈现显著的极端性和区域性特征,而非单一的"全面降温"。
 
在气温方面,北方地区受冷空气直接影响更显著,华北北部、东北南部等区域低温风险较高,可能出现阶段性严寒。南方虽整体降温幅度可能小于北方,但受"西暖东冷"的海温格局影响,冷空气与暖湿水汽交汇可能增加长江中下游雨雪冰冻的概率,2008年的灾害风险需重点警惕。同时,气温"过山车"式波动将成为常态,即便整体偏暖,也可能出现短期内从20℃骤降至-10℃的极端情况。
 
在降水与其他方面,拉尼娜可能加剧区域降水不均,南方部分地区或面临干旱风险,而北方冬小麦区需警惕"冷旱"叠加威胁。对沿海地区而言,渤海、东海南部海温略偏高,黄海、东海中部与北部海温偏高1-2℃,可能加剧沿海极端天气风险。农业领域已需提前防范:南方柑橘产区要应对冻害,北方则需做好冬小麦防寒抗旱准备。
 
 
面对潜在的弱拉尼娜影响,公众无需为模糊的"冷冬说"恐慌,但需建立"极端天气常态化"的应对意识。北方应提前检查供暖设施,储备应急物资;南方需摒弃"暖冬无寒"的侥幸,做好寒潮与雨雪冰冻的防范。
 
气候预测始终存在不确定性,拉尼娜事件本身也可能在2026年初转向中性或厄尔尼诺状态。最可靠的应对策略是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实时预报,根据阶段性天气变化调整防寒措施,同时正视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波动加剧的长期挑战。毕竟,比起争论"冷或暖",做好极端天气的应对准备更为关键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