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无明到我执:读懂生命中那份与生俱来的"执着"
在藏传佛教的智慧传承中,慈诚罗珠堪布曾留下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教言:"有了无明,就有了我执。"这简短的八个字,道破了众生烦恼的根源,也为我们理解自身的"执着"提供了深刻的视角。
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,似乎都带着一种无需教导的本能——认定"我"的存在,且将"我"与外在世界清晰分割。这种本能,便是堪布所说的"我执"。它不是父母刻意传授的观念,也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,更不是后天经历中被强行植入的认知,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,从生命之初便悄然伴随。
你或许有过这样的体验:当他人批评自己时,会下意识反驳;当喜爱的物品受损时,会心生烦躁;当计划被打乱时,会陷入焦虑。这些情绪的背后,都藏着"我执"的影子——我们执着于"我的感受""我的所有物""我的期待",一旦这些与"我"相关的事物偏离预期,痛苦便随之而来。可很少有人追问:这份执着的依据是什么?我们所紧抓的"我",究竟是真实的本质,还是一种虚幻的认知?
答案藏在"无明"二字里。"无明"并非简单的"无知",而是对生命真相的蒙蔽——我们看不清自身与世界的本质联系,误以为"我"是独立、恒常、不可分割的存在,进而对这个"我"产生强烈的执着。就像身处迷雾中的人,看不清前方的道路,便会紧紧抓住身边的草木当作依靠,却不知这些依靠本身也并非稳固。
从佛教的视角来看,生命本具"如来藏"——那是一种清净、光明、圆满的本质,如同乌云背后的太阳,从未消失,只是被"无明"的乌云所遮蔽。当无明生起,我们便偏离了这份光明,陷入对"我"的执着;而这份执着,又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心灵,催生了贪、嗔、痴等烦恼,让我们在喜怒哀乐中反复轮回。
或许我们不必急于否定"我执",毕竟它是每个人生命中都存在的常态。但读懂"无明生我执"的逻辑,至少能让我们在烦恼降临时多一份清醒:当我们因"我"而痛苦时,不妨问问自己——这份执着,真的必要吗?那个被我们紧抓不放的"我",真的值得如此焦虑吗?
慈诚罗珠堪布的这句教言,从来不是为了让我们陷入对"执着"的批判,而是为了点亮一盏灯:看清烦恼的根源,才能找到解脱的方向。当我们开始觉察"无明"的存在,当我们试着放下对"我"的过度紧抓,或许就能逐渐拨开迷雾,慢慢靠近生命本具的那份光明与自在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