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新生弃学潮:数据背后的选择与思考
近日,多所高校集中公示2025级新生弃学名单,一组组数字背后,折射出当代学子升学选择的新变化,也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入学选择的广泛讨论。
从本科层面来看,不同高校的弃学规模呈现明显差异。扬州大学教务处公示显示,68名2025级新生因未按规定办理入学手续,拟被作放弃入学资格处理;广西民族大学则有337名本科新生主动放弃入学资格;沈阳建筑大学的情况更为突出,该校今年共录取约4000名新生,其中522名本科生(含二学位)因逾期未报到或主动放弃资格,弃学比例超过13%,成为目前公示数据中比例较高的高校之一。
研究生群体的"弃学现象"同样不容忽视。汕头大学公示了63名硕士研究生的弃学名单;西安理工大学有45名研究生放弃入学,其中硕士研究生35人、博士研究生10人,打破了"考上研究生就不会放弃"的固有认知;郑州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也分别有65名、41名研究生选择放弃入学资格,覆盖硕士、博士多个培养层次。
深入分析不难发现,新生弃学的原因并非单一,而是多元需求下的主动选择。部分学生因对录取专业不满意,或被调剂到冷门专业,不愿将就而放弃入学;也有学生因民办院校学费超出家庭承受能力,在经济压力下不得不重新规划;此外,"复读冲刺更好院校""筹备出国留学"等更优选项,也让不少学生主动放弃已到手的高校录取资格,将入学选择作为人生规划的"中转站"而非"终点线"。
这一现象既体现了当代学生对教育选择的自主权提升,也为高校人才培养、招生策略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——如何通过专业设置优化、学费政策完善、入学引导加强,减少"双向错配",让更多学生既能"考上",也能"留下"并"学好"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