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龙八部:鸠摩智身上,藏着迦楼罗最痛的宿命
读《天龙八部》时,总觉得金庸先生写"八部众"特别妙——不是把某个人硬安在某个神佛的标签下,而是让那些神的性子、命运,悄悄钻进角色的骨头里。就像迦楼罗,那只以龙为食、最后自焚的金翅鸟,明明是佛经里的护法神,可一想起它,眼前晃的却总是鸠摩智的影子:那个一身僧袍、却满脑子"天下第一武学"的吐蕃国师,从头到尾,都走着迦楼罗的老路。
先说说迦楼罗到底是个什么神。书里提过,它是八部众里的鸟族,人称金翅鸟,人面鸟身,翅膀一展开能盖三百多万里,金光闪闪的,看着就威风。可这神的命不好,天生以龙为食,每天要吞一条龙王、五百条小龙。龙身上有毒啊,吃多了,毒气就积在肚子里,到最后毒发,连东西都咽不下去。它会绕着天飞七圈,然后一头扎进金刚轮山,自己烧了自己,到最后就剩一颗纯青琉璃心,干干净净的。你说它图什么?好像生来就是为了"吃龙"这一件事,拼了命去追,最后却被这份执念害死,末了才留一点清净——这性子,跟鸠摩智简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
鸠摩智这辈子,不就是在"吃龙"吗?他的"龙",就是天下最好的武功。为了《六脉神剑谱》,他敢单枪匹马闯天龙寺,对着一群高僧说"你们合力打我,赢了我就走",那股子狂傲,跟迦楼罗俯冲下海抓龙的狠劲没两样;后来又盯着少林七十二绝技,明明知道不是自己的武功,硬要练,练得走火入魔了都不撒手,就像迦楼罗明知龙有毒,还是要一口口吞。他总说"武学之道,不进则退",可在他这儿,"进"成了执念,眼里只有"更强",连自己的身子、心智都不管了。
最像的还是结局。迦楼罗是毒发自焚,鸠摩智是执念烧了自己。他在枯井底被段誉吸走所有内力时,多狼狈啊——一辈子求的东西,一下子全没了,跟迦楼罗最后咽不下龙、飞不动的样子,简直是一个场景。可偏偏就是这一下"空了",让他醒了。以前满脑子"我要当天下第一",没了武功,反而想起自己是个僧人,该修的是佛,不是武。最后他放下执念,云游四方讲经,倒成了真高僧。就像迦楼罗自焚后留下的那颗琉璃心,烧尽了执念,反而干净了。
其实也不能说鸠摩智"就是"迦楼罗。金庸写人哪会这么直白?他是把迦楼罗的命,揉进了鸠摩智的故事里。迦楼罗的痛,是"明知有毒还要吃"的傻;鸠摩智的苦,是"明知是执念还要追"的痴。两个人(神)都栽在"太想要"上,又都在失去一切后,才找回本该有的样子。
现在再想,迦楼罗和鸠摩智,其实说的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点执念。有人追名,有人逐利,像迦楼罗抓龙一样抓着不放,最后反而被这些东西困住。而鸠摩智最难得的,是他最后能放下——就像迦楼罗烧尽自己后留的那颗心,不管之前多疯魔,只要肯回头,总能留一点清净。
金庸先生大概是想借这俩角色告诉我们:《天龙八部》里的"悲",从来不是打打杀杀的惨,是你抓着某样东西不肯放,最后被它反过来伤了自己。而"解"呢?就藏在鸠摩智失去内力的那一刻——执念没了,人反而活过来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