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懂"椎基底动脉硬化"与"双侧动脉硬化":血管发出的健康预警
在体检报告中,"椎基底动脉硬化"和"双侧动脉硬化"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表述,本质上都属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特定部位的体现,并非独立疾病。椎基底动脉硬化特指位于后颈部的椎动脉、基底动脉发生硬化,这两条血管负责为大脑后部(如脑干、小脑)供血;双侧动脉硬化则范围更广,可指双侧颈动脉、颅内动脉或全身其他部位动脉出现硬化,核心问题都是动脉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、增厚变硬,甚至出现脂质斑块,导致血管管腔变窄,影响血液正常输送。
这类动脉硬化的发生并非突然,而是长期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最核心的诱因是"三高"——高血压会长期冲击血管壁,破坏血管内皮;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弹性纤维;高血脂(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)会让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。此外,年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因素,40岁后发病率会逐渐升高;长期吸烟(尼古丁会收缩血管、加速斑块形成)、酗酒(损伤血管内皮)、肥胖(尤其是腹型肥胖)、缺乏运动、长期熬夜、精神压力大,以及有动脉硬化家族史的人群,患病风险也会显著高于其他人。
多数情况下,早期动脉硬化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很多人是在体检做颈动脉超声、头颅CTA或MRA时偶然发现。但随着病情进展,若血管狭窄程度加重,会因供血不足出现相应症状:椎基底动脉硬化若影响大脑后部供血,可能出现反复头晕、眩晕(尤其在转头时)、走路不稳、视物模糊、耳鸣,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短暂意识丧失;双侧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则可能导致大脑前部供血不足,表现为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肢体麻木无力,若斑块脱落形成血栓,还可能诱发脑梗死,出现肢体瘫痪、说话不清等严重症状。
发现动脉硬化后,治疗和干预的核心是"控制进展、预防并发症",而非逆转已形成的硬化。首先要严格管理基础病,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降压药(如氨氯地平、缬沙坦),将血压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(合并糖尿病者需更低);糖尿病患者用降糖药(如二甲双胍、胰岛素)将血糖稳定在目标范围;高血脂患者需服用他汀类药物(如阿托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),降低"坏胆固醇",稳定血管斑块,预防斑块破裂。其次要彻底调整生活方式,饮食上坚持低盐(每日<5克)、低脂、低糖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和优质蛋白(如鱼、瘦肉、豆制品),避免油炸、腌制食品;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),避免久坐;严格戒烟,不饮酒(或限量饮酒,男性每日酒精量≤25克,女性≤15克);保证7-8小时睡眠,通过运动、冥想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。
从预后来看,只要早期发现并坚持规范干预,大多数患者的动脉硬化进展会明显减慢,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,仍能维持正常生活。但如果忽视病情,不控制危险因素,硬化会持续加重,血管狭窄可能发展为闭塞,进而诱发脑梗死、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疾病。因此,建议已发现动脉硬化的人群,每3-6个月复查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或相关血管影像学检查,动态监测血管情况。总之,动脉硬化不是"绝症",而是身体发出的"健康提醒",只要积极干预,就能有效降低风险,守护血管健康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