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October 11, 2025

产能困局:当“多且便宜”难续,制造业该如何破局?

产能困局:当"多且便宜"难续,制造业该如何破局?
 
在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语境里,"产能不足"早已不是主流焦虑,反而"产能过剩"成了悬在制造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我们常因"世界工厂"的标签心生底气,却容易忽略一个现实:制造业的"牛",从不应只体现在产量规模上。当"别国非不能也,是不为也"的全球化分工逻辑被正视,当"生产多、价格低"的模式背后藏着"国民收入占比低、消费不振、出口遇倾销质疑"的连环困局,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:如果全世界都陷入"上产能"的竞赛,堆积如山的产品该卖给谁?而市场经济的规律早已给出答案——产能过剩的尽头,往往是经济危机的阴霾与螺旋式下行的风险。
 
"多且便宜"的模式,正在消耗制造业的长期价值。这些年,我们靠着完整的工业链条、充足的劳动力,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占据了优势,小到日用百货,大到工业零部件,"中国制造"的标签遍布全球。但这种优势的代价,是劳动力在价值分配中话语权的弱化——国民收入占比长期偏低,直接导致国内消费市场难以激活;而"低价走量"的出口策略,又屡屡陷入"倾销"的争议,遭遇关税壁垒与市场限制。就像某家电企业,为了抢占海外市场,将产品价格压到成本线附近,虽然短期内保住了份额,却让整个行业陷入"低价竞争"的内耗,既无力投入研发升级,也无法提升员工待遇,最终陷入"产能越扩,利润越薄"的恶性循环。这种"以量取胜"的路径,看似是制造业的"优势",实则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无奈。
 
全球化分工下,"完整工业体系"并非所有国家的必选项,盲目扩产能更易踩入陷阱。在全球产业链中,每个国家都有其基于资源禀赋的定位:有的国家专注于技术研发,有的聚焦于品牌运营,有的则擅长精细化制造。并非每个国家都需要覆盖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组装的全链条,过度追求"大而全",反而容易导致资源错配——把有限的资本、人力投入到低附加值的产能扩张中,挤压了高端领域的发展空间。比如某些东南亚国家,没有盲目追求完整工业体系,而是聚焦电子代工、纺织等细分领域,通过提升工艺精度、控制产能规模,反而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同步增长。反观我们部分行业,为了追求"产能第一",不断新建工厂、扩充生产线,最终导致产品积压,不得不靠"去库存"低价甩卖,既浪费了资源,也拖累了经济增速。
 
市场经济的本质是"供需平衡",产能过剩的风险远比想象中更紧迫。当产能远超市场需求,企业会陷入"产品卖不出—利润下滑—裁员降薪—消费萎缩—需求进一步减少"的螺旋式下行:工厂为了消化库存,不得不降价促销,利润被压缩到极致;利润下滑导致企业无力投入研发,也无法给员工涨薪,甚至被迫裁员;居民收入减少,消费能力下降,国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;而出口市场又因"低价倾销"受阻,最终形成"产能越过剩,经济越低迷"的死循环。历史上,多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索,都与产能过剩密切相关——从1929年的大萧条,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,背后都能看到"供过于求"的影子。如今,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、需求疲软的背景下,若仍执着于"扩产能",无疑会将经济推向更危险的边缘。
 
制造业的真正自豪,从不是"能生产多少",而是"能创造多少价值";经济的健康发展,也从不是"产能规模多大",而是"供需是否平衡、分配是否合理"。未来,破局的关键或许在于:跳出"以量取胜"的思维,把资源从低附加值的产能扩张中抽离,投向技术研发、品牌建设、员工福利提升——让制造业从"生产机器"变成"价值创造者",让国民收入与产能规模同步增长,让国内消费与出口市场形成互补。唯有如此,才能走出"产能过剩"的困局,让制造业真正成为经济的"压舱石",而非"负担"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