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研究,《推背图》的实物版本最早可追溯至清代。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图书馆藏有高延教授(J. J. M. de Groot)于光绪丁丑年(1877年)请人传抄的版本,属于《纬书集成》甲种本,是目前已知较早的抄本。其他标注为“永乐”“万历”等年代的版本,经考证多为清代伪造,例如所谓的“明代万历彩绘本”中存在清代服饰元素(如辫子、长衫),实际成书时间不可信。
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藏有标注为“明代彩绘抄本”的《推背图》,但学界普遍认为其实际成书时间不早于清代。类似的“元代本”“明代本”多因内容或装帧特征与时代不符而被判定为后人伪托。
目前最流行的版本是所谓“金圣叹批注本”,出版于民国四年(1915年)。该版本与传统版本差异极大,例如关于唐朝的预言从“十八鲤鱼”改为“十八李子”,并添加了清代及之后的内容,明显经过后人改编。
《推背图》传统上被认为是唐代李淳风与袁天罡合著,但历史考证显示两人合作的可能性极低。袁天罡在633年已年逾八旬且次年去世,而李淳风当时仅三十余岁,正专注于天文仪器改制,无暇参与此类谶纬之作。此外,现存版本中多次出现唐代之后的典故(如清初顾炎武的“匹夫有责”),进一步证明内容为后人增补。
宋代伪造与混序:据南宋岳珂《桯史》记载,宋太祖为削弱《推背图》的预言影响力,下令打乱原书顺序并伪造多个版本,导致真伪混杂。明清及民国的改编:清代至民国时期,不同版本为应合时局被频繁修改。例如,甲种本在辛亥革命前被用作反清宣传工具,而金批本则在民国初年出版时加入近代事件描述。
《推背图》属于典型的谶纬文献,其预言通过模糊语言、双关隐喻和事后附会实现“准确性”。例如,五代时期政权为迎合“开口张弓”之谶(暗指“弘”字),纷纷为子嗣命名“弘”,但实际应验者却是赵匡胤之父赵弘殷,显见其牵强。
现存最早的可靠版本为清代抄本,标注为明代或更早的版本多为伪作。核心内容可能源于唐代谶纬传统,但历经宋、明、清及民国的多次篡改和增补,已非原貌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